皮肤,身体,性与爱
2019-09-12
有很多时候,我会意识到自己,对于美丽的女性总是具有更多的好感。
我理解这是天生的,可是我认为皮肤不应该作为理性看待他人时的影响条件。
所以我开始思考,我爱的会是什么?
在经过下面的一番思考之后,我认为我是否要爱一个人(限于爱情),只应该与它的内在精神有关,不应该与身体和皮肤具有联系。
自我性别的认同:
人类是如何识别自我性别的?
显然易见有两方面,分别是心理和生理。
正常人的普遍印象是:
生理基本上是客观的,准确的,不可更改的。
心理则是主观的,可塑造和更改的。(实际上,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生理(基因)的影响)
由于绝对高比例人群的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都是准确对应的,因此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出这样一种共识,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就彰显了其心理的性别。然而LGBT人群的存在证明了这是一种关联谬误,也就是说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可以不同的,虽然少见。
由于生理性别是易观测的,而心理性别难以观测。因此人群总是会根据一个人的生理性别来推到出其心理性别,并对这个人的语言和行为预先建立性别的框架。如果被观测者的语言和行为不符合观测者通过观测生理性别而预先建立的性别框架,那么观测者就会感觉到异常。
通过长期相处,才能观测到心理性别,正确的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真正性别认同,同时我们对其正确放置对应的性别框架。
(性别框架是根据心理建立的,而非生理。即性别框架对应的是心理性别,而非生理性别。)
一个人客观的看待其他人的性别区别,是判断来自于生理的差别,即生理决定了心理。
而对于一个人的主观来讲,是心理性别决定了其性别认同(心理性别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生理性别影响)。
人类在性关系中喜欢和厌恶的是什么:
由于我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都是男性,所以此处仅以男性视角探讨。
在普遍定义下,
对于美丽的女性X(生理性别),男性Y(心理性别)会产生性冲动。
假如,这位美丽的女性X(生理性别),告诉这位男性Y(心理性别),说其自己是一名男性(心理性别)。此时,男性Y仍然会对其产生性冲动吗?
我认为会。
假如,美丽的女性X(生理性别),告诉男性Y(心理性别),说其是男性Y的朋友男性Z(心理性别),不知为何身体变成了女性X。此时,男性Y仍然会对其产生性冲动吗?
我认为仍然会。
那么,女性X(生理性别)同时即男性Z(心理性别),会对男性Y(心理性别)产生性冲动吗?
我认为这将取决于男性Y的生理性别。若男性Y的生理性别同样为男性,那么男性Z(心理性别)将不会对其产生性冲动。
假如,女性X(生理性别)的外观,在男性Y(心理性别)看来并不美丽,反而十分丑陋,那么男性Y(心理性别)会对女性X(生理性别)产生性冲动吗?
我认为几率会变小很多。
总之,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的普通男性可以接受与生理特性为女性的身体发生关系,即使他知道这个人的自我性别认同为男性。
也就是说,一位普通男性可以接受与另一位语言和行为表现比其更加男性化的女性身体发生性关系。
但是他却不会接受和一个语言和行为表现符合女性框架的男性发生性关系。
由此大致可以判断,对于性,冲动的是皮肤与身体,而不是灵魂,是生理的性别,而不是心理。
灵魂才称得上爱恨吗:
所以,一个人愿意和另一个人产生性关系的根源是什么?回答是皮肤和身体,而非心灵。
从一点来讲,无论是LGBT人群,又或者那些恐惧同性恋的所谓正常人,大家喜欢或者讨厌的不过是交媾时的那副或美或丑的身体发肤,而不是身体之中,皮肤之下的那个真正具有思想,人格与自我性别意识的灵魂。
但是关于爱情呢?
所谓的两个正常性取向的同性之间,是否能够产生爱情?
是否存在没有性的爱情?
爱情是同时需要灵魂与肉体统一,还是仅仅只需要灵魂的满足呢?
假如只需要灵魂的满足,那么是否还需要两人的心理性别也不同呢?
爱情这个词,恐怕并没有对这些具有过准确定义。
无外观差异时代
未来也许具有这样的可能:
所有的人,由于基因编辑和筛选,或者整容及化妆,又或者面具,彼此的相貌都近乎完全相似。
人与人之间,身份的识别主要依靠于电子编号等手段。
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可能?
对于个体而言:
外观的相似,同时导致审美的统一。
所有人的外貌都能够满足彼此的审美,每个人的配偶外观都完全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
人与人之间将不会产生因外观导致的歧视。
对于政府而言:
为了提高国民的配对成功率,即提高了繁衍率。
没有了外貌的筛选参与,因此选择配偶唯一考虑的条件就是其内部精神构成。从而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努力提升内部精神水平。
这将有利于提高整体人口的素质。
目前的现实:
随着个体生活成本的越来越高,以及个体知识水平的提高,生育的意愿大幅度降低。 (这其中有部分因素是个体找不到满足其审美需求的潜在配偶)
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的外貌是其首要的择偶条件(一半以上男性的第一选择条件),超过了经济,文化,背景,兴趣等其他外在条件。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有人的外貌差异将会被逐渐拉平,此时外貌将不再成为普通人的首要择偶条件。
但是对于具有经济和地位实力的男性而言,由于其潜在的对象仍然包括年轻女性,外貌条件仍然是其优先级较高的选择。
女性由于性别比例,社会地位,以及化妆等因素,实际很大程度抹除了外观所能造成的劣势。
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主要分布在农村的低学历男性。
最后,我只是提出具有无外观差异时代的可能,就我个人而言,并不知道到哪种社会形态会更好。毕竟在此之前,我还是一个人机主义者。
一个疑问: 一个人会因为外观条件而排除多高比例的潜在配偶。 这包括男性和女性双方相互的排除。也就是说,成功配对的条件是构成交集。
可能相关: 黑镜S5E1 吾栖之肤 废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