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ceus +

人的构成及其思想

人的构成是由理性与情绪根据经验与习惯做出的决策与判断

人的一生,包括其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经历,本质上全部是由其决策与判断构成。 习惯是决策的快速化手段,节省了做出决策的理性消耗。

‘设法用无关联的眼光看看自己的生平,会吃惊其本质上只是一个个不同的决策与判断。’ 我们更愿意听故事而不是单纯的看点子。人类世界的绝大多数信息,都被人为的转化成了有意义的故事。所以在进行理性思考之前,需要将故事抽离,删除刻意添加的联系。(消除无关信息的干扰)

人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极其有限。以至于大部分决策与判断(行为)是依靠习惯(经验)做出的。
(一个人的所有习惯也就综合构成了其性格。)


在自我负责基础上制定决策和做出判断是盲目的,我们不可以指望人类的道德理性。(人类的理性道德是微小薄弱的)
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在自认为理性的时刻做出的规划总是会显然高估自己的理性?
(此时理性就是非理性的)
为什么现在的理性会认为未来的理性会良好执行定下的计划?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相对的。)
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不过一般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人类未来的计划的行为及其本身,很多时候不会是一种习惯或者习惯的进行。
因此,实施一个新的计划的过程就是更改已有的习惯的过程。(而更改习惯是困难的,保持现状是容易的)
一个有规划的人生那么应该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己现状(习惯)的人生。


理性是什么?(理性是建立在更加复杂与多层的习惯与经验之上的思考)
人的习惯与经验似乎是多层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决策与判断是依靠多个复杂种类层次的习惯与经验做出的。
(那么AI的决策与判断也应该是经过多层次思考得出的)

如果所有的决策与判断又是由经验与习惯所构成,那么人是否是由经验与习惯所构成呢?(是的)
(例如,忽视基本概率,是因为我们更相信精确的描述,认为有精确描述信息的事物更加真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习惯与经验)


促使我实施一个行为的动力是什么?(习惯,情绪)(物理本质上是大脑的化学反应)

如果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情绪(非理性)?(情绪驱动的本质上也是习惯) (产生的动力是有限的,消耗完即停止,之后被新的习惯替代) 情绪(非理性)的决策与判断是综合由人类本能天生(基因)和后天获取的关联程度最高的经验与习惯做出的。(无法多层思考,原因在于大脑的算力,注意力,记忆力等不足)

音乐(艺术)可以激发人的情绪(或者说动力)

那么,控制情绪的前提是用理智来控制情绪,然而,理智无法完全控制情绪(由于大脑的构成原因)。也就是,人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非理性)


1.欺骗与误导(对决策与判断的欺骗与误导)

什么是欺骗与误导:

  1. 隐藏信息。
  2. 引导情绪。
  3. 将人的注意力引向非关键的部分信息。
  4. 消耗人有限的注意力。
  5. 利用人本能的经验与习惯

(主要利用大脑的【自动联想】 【有限注意力】等天生的本能(经验习惯)和限制。
【自动联想】如框架效应的美化,关联谬误
【有限注意力】如忽视基本概率)

2.理想的AI网络,那么应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模拟习惯的已训练网络,另一部分是模拟记忆(经验,事件相关信息)的数据集。

AI的决策与判断也应该是经过多层次思考得出的

AI的社会应该是趋向绝对理性的(AI能始终保持极高算力的状态)
(绝对理性理论上是不存在的,因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相对的。所谓理性只是思考层数更多更复杂。而目前来说,不存在能将世间一切信息都进行分析运算的绝对理性。缺失的信息(以及不足的算力)必将导致部分错误结果)

我们是如何提取记忆中的信息的呢?(是一种搜索算法吗?)
我们是如何认出一个东西的呢?(从看到它的模样,到识别出它叫做什么的这个过程,大脑是怎么在视觉上输入并提取它的特征,再从大脑记忆中获得到它的名称呢? 如果是一种搜索算法,那么这种搜索算法是怎么样的呢?效率多高呢?计算机应该怎么模拟和实现呢?)(类似搜索引擎的搜索算法?-建立索引)(查询:二分等。分布式,并发处理)

3.什么是知识?

知识就是一种已被总结的经验(信息)。 记忆并于思考中使用知识(经验),这样免去了人类个体再次消耗现实宝贵的时间精力去实践许多事件而获得重复的经验。 知识(经验)的传承就是人类物种和社会进化发展如此迅速之奇迹的原因。 推导获取新的正确信息(经验)的前提和基础是已有的正确的信息(经验)



余下我们一生大部分提升自己所做的事,就是培养习惯,积累经验和学习知识。


部分思维经验实例

关联谬误:

比如我们总是将可能性或概率与真实或准确性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经验,虽然两者时常同时出现,然而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经验也是如此。)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我们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我们就会回避相应的植物,认为它的果子有毒或至少是吃不得的。
知识(经验)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大脑会将同时出现的东西认定为有因果关系)
我们应该注意,一个经历里隐藏着多少智慧,我们就只吸取多少——不要多

忽视基本概率: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对注意力的分散:大脑的自动联想(关联谬误))
(对注意力的消耗:用一定的有效信息将信息接收者的集中力(注意力)大量消耗,而将真正关键的信息留在之后发布,此时信息接收者的决策与判断更多的是依赖于情绪与习惯经验,而不是理性)

预测的错觉:

预言只是根据已有经验信息的理性多层思考判断。 (在信息错误和缺少的情况下,大部分是错误的) “我不作预言。我从没做过,我永远不会做。” —托尼布莱尔

框架效应:

言为心声,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
(股价下跌被称为“回调”。支付过高的收购价被称作“善意”。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机会”……)(大脑思维依赖于联想,通过使用特定的词汇语言信息来诱导联想,转移和消耗注意力) 如果我们只关注整体的一个方面或少数方面,我们也是在顺从框架效应的规则
结论:你要意识到,没有框架效应,你什么也不能描述

享乐适应症:

对于幸福感,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适应,重新变得平常。(我们总是以为幸福感是长久的) 我们也会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认知失调:

事后作出别的解释(与先前的解释不一致)。(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认知)(如:”我不是一个说谎者,但我却说了谎”这类态度与行为产生的不一致)

双曲贴现:

意思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我们年纪越大,建立的自我控制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成功地延迟满足。
结论:及时行乐的诱惑力极大——尽管如此,双曲贴现也是一种思维错误。我们越能控制我们的冲动,我们就越能成功地规避这一错误。

选择的悖论:

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因为会过多的消耗注意力在价值不大的地方)。将注意力集中于最重要的那部分,其他的听之任之。


第一种解释认为,思考本身是不纯洁的,是永远会犯错的,而且所有人都一样,就连高智商的人也会再三犯这些思维错误。这些错误不是偶然分布的。不同的思维错误会让我们系统性地跑向某个特定的错误方向。这让我们的错误可以诊断,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注意:是一定程度——不是完全。
思考是一种生物学现象。它就像动物的体形或花卉的颜色,同样都是由进化形成的。
过去1万年我们创造了一个我们再也看不懂的世界。我们让一切更加完美,但也更加复杂,相互更加依赖。结果,我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物质财富,可惜也产生了文明病和思维错误。如果复杂性继续增加——我们可以说,它会继续增加,这些思维错误就会更频繁、更严重。
进化并非绝对意义上“优化”了我们。只要我们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更好(比如尼安德特人),我们就会原谅自己的这些错误。

第二种类似的解释被分析出来了: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发现真理设计的。 我们进行思考主要不是为了发现真理。小说要比非小说类书籍好卖得多,尽管后者的真理含量要高得多。

第三种解释: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决定——哪怕它们不是十分理智——更好。
许多决定缺少必要的信息,也就是我们被迫缩短思考,使用大拇指规则(启发学)(经验法则)。 许多决定(关于工作、生活伴侣、投资等)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
比起科学家,我们的思考方式更像是律师。科学家追求的是单纯的真理,而律师精通于为一个已经确定的推论虚构出可能性最大的理由。
理性思考当然也可以转变为本能行为。
拥有一定的“能力范围”,使得在我们拥有高超技能的地方让理性思考成为本能。(能力范围内的行为是经过长期系列的复杂多层次思考后形成的习惯)

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
清醒思考是奢侈的。如果可能的损害较小,要允许发生错误,这样会生活得更轻松。

Blog

Inspiration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