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判断
2019-01-24
趋利避害的强反馈感受总是优先于弱反馈感受
决策与判断:
引用的例子之多,甚至到了繁琐的地步。可以说都是有道理的,但在专业领域过于细致的划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并无必要,而对于研究者又过于浅显。个人的一个粗浅总结是,人类倾向于获取正面的强感受,而规避负面的强感受(即使期望相等)。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错的自省过程。除了解决一些疑惑,还有就是对脑中已有一些概念的明确。
清醒思考的艺术:
体量不大的书,可以说是决策与判断的缩略版。大部分的思维错误两本书都有提到,区别在于,‘决策与判断’引用的更多实验证据,而这本书是以更加日常化的口语表达来阐述 这些思维形式。实际上,理解这些思维错误十分容易,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认识到这些思维错误仍然难以发现,更逞论规避了。这恰好也和本书最后几章相互映照-人的大脑并非天生用来发现真理的。当然最后作者也说了,时时刻刻的提防这些思维错误对人类而言是不可能的,只需要培养一个本能,在做重要的决断时,回顾一遍自己是否犯了这些错误。
关于经验,知识与习惯
-
能力范围:一个人精通事物能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就不懂或只懂一部分。
我们有必要优先(只)相信确实处于该能力范围的人所提供的信息。而只能确保自己能力范围内事物的概率 -
差的激励机制则与目的不符,甚至有损目的。
好的激励机制会将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 -
忽视回归均值,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
过多的选择会降低生活质量。专业术语称之为选择的悖论。
-
在小范围内,道德的制裁至今还有效,
但在一个匿名社会里道德就没那么管用了。 -
请你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结果差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时所作的决定不对,反之亦然。
-
“复制”是销售的标准技巧。销售者设法复制对方的手势、语言和表情。(同类相吸引)
-
讨喜偏误很容易理解,可我们却一再犯这个错误。它是指:某人越讨喜,我们就越倾向于从这个人那儿买东西或者帮助他。(情感对于理性决策的影响)
-
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有拥有的更有价值。
-
让我们放弃要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在丰富自我的时候必须同时简化自我,一个人的容量是有限的)
-
团体迷思:一群智慧的人作出愚蠢的决定,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共识,从而作出他们每个人在正常情形下都会拒绝的决定。
如果你是一个智囊团的成员,无论何时,你都要讲出你的看法——哪怕这看法不是很中听。
如果你领导着一支团队,请你指定某人唱反调。 -
我们是对一件事的预期强度做出反应(累计奖金的多少及电压的强度),而不是对它的概率。换个说法:我们缺少对概率的直觉理解。
(而一个好计划的判断标准更多在于它完成概率的高低而不是完成奖励的多少。)
但是,正因为我们没有天生的风险感(没有对于概率的本能直觉判断),我们经常忘记风险。(忽视概率)
零风险偏误。(人们愿意为了消除最后一点微小的概率而投入过多的成本。) (实际上我们应该告别零风险的想象) -
精确描述误导了我们,让冷静的目光偏离了统计真相。科学里称这种思维错误为忽视基本概率。忽视基本概率是最常见的思维错误之一。
-
愚蠢的是,我们也会将锚定在根本站不住脚的地方。
一个对象的价值越无法确定——房地产、公司、艺术品——就越容易受锚定影响 -
损失要比同样多的收益对我们的影响更大。科学里称之为规避损失。
(人类总是难以割舍)人们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要比获得某种同等价值的东西的想法强烈。
因此,如果你想说服某人,请不要用可能的收益做论据,而要说他这样做可以规避一种可能的损失。 -
如果做成某件事情最多会带给他们一笔奖金,但一旦失败就有可能让他们丢掉工作岗位,那他们干吗要冒这种风险呢?在几乎所有公司的所有情况下,风险都大于可能的收益。
员工(如果他们是独自承担责任,而不是集体作决定的话)都有畏惧风险的倾向。
在团队里我们不仅会克制我们的效率,还会克制我们的责任。(团队之间如何形成良好竞争?) -
游戏规则是:谁出价最高,谁就能得到这张100欧元的钞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两位出价者都必须支付他们最后的报价。(与彩票的区别?)(概率是零一的,还是按出价比例的)
(如果只能出一次价,或者不知道对方的出价)
赢家的诅咒是指:拍卖的赢家大多是事实上的输家。
如果输家的期望值更高或获利更多,那么就不该参与这个事件。
(游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双方出价都低于50,那么拍卖方是负盈利的) -
关联谬误:比如我们总是将可能性或概率与真实或准确性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经验,虽然两者时常同时出现,然而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经验也是如此。)
相互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你要看仔细。有时两者之间因果恰恰相反,有时两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因果关系。(关联谬误) -
光环效应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的特征。因此你要看仔细。请你排除醒目的特征。
-
风险从来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因此,请你时刻考虑你有什么样的替代途径。 替代途径是指,所有同样可能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情。
-
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结论: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之后我们会感觉好受些,虽然其实什么也没有好转——事实甚至往往正好相反。因此,如果情况不明,请你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直到你能更好地分析形势。你要克制自己。 -
而不作为偏误的形势大多是一目了然的:今天的行为(不作为)可以防止未来的损害。
不作为偏误很难辨认——放弃行动不像采取行动那么容易看出。
如果你不解决问题,那你等于就是在延续问题、加重问题。 -
自利偏误:我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因在自己身上,坏的结果归因在外界因素上。
-
框架效应是指:视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会对同样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样的内容,换个不同的说法,效果完全不同。
美化是框架效应特别喜欢采用的方式。 -
存在两种思维:一种是直觉、机械、直接的思维;另一种是有意识、理性、缓慢、有逻辑性的思维。只可惜早在有意识的思维开始之前,直觉思维就得出了结论。
-
如果你在一个只有10名竞争者的市场上脱颖而出,这说明你有一定的才华。如果你在一个拥有千万名竞争者的市场上成功了,你就不应该太骄傲(比如说在金融市场上)。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认为,你只是很幸运。
-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爱默生
-
当我们本身是样品的一部分时,在我们进行调查或思考时,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掉进一种以自我选择偏误著称的思维错误的陷阱中。(排除自身的因素,我们往往会忽视自身因素对客观结果的影响)
-
享乐适应症:对于幸福感,经过一定时间后就会适应,重新变得平常。(我们总是以为幸福感是长久的)
我们也会系统性地高估负面情绪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
事后作出别的解释(与先前的解释不一致)。人们称之为认知失调。(同时存在两种矛盾的认知)(如:”我不是一个说谎者,但我却说了谎”这类想要禁止某件事,而实际再次进行这件事。—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
-
双曲贴现: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
双曲贴现,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 -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联想机器。原则上这样也很好:我们食用一种陌生果子,食后我们感觉不舒服,于是将来我们就会回避相应的植物,认为它的果子有毒或至少是吃不得的。
知识就是由此形成的。只是,错误的知识也是这么形成的。 -
思考是由进化形成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是永远会犯错的。
我们的大脑是为复制设计的,而不是为发现真理设计的。我们进行思考主要不是为了发现真理。
在特定情形之下,本能(经验与习惯)决定更好。许多决定都是本能地作出的。之后我们再虚构出一个理由,它让我们感觉我们是清醒地作出了决定。